申请加入须知

投稿者需将所有文字及高清图片素材打包为RAR或ZIP的压缩文件,通过电子邮件投递。稿件具体素材要求如下:
1、个人简历:罗列学习和工作(创业)履历以及获奖情况(本人运动成绩以及社会荣誉)
2、照片:所有照片需高清原图,包含道服半身照1张,道馆教学照、比赛照、获奖照、培训照等武道生活照若干,共10­—15张即可。
3、书写要求:按照基本要素,基本具备,突出重点和个性的原则,以时间为线(由过去到现在),通过对本人跆拳人生中一些重要时间节点、主要事件、有影响的人物、事业起落、身份变化对自身的影响及有特殊意义的场景、细节描写,充分本人的特殊点和闪光点,故事具体化、人格化,体现跆拳道项目特点,凸显中国跆拳道人精神力量。文稿不低于3000字。
文稿大致分为三部分:开头部分对本人进行简单介绍和定义,如姓名、年龄、籍贯、从业年限、当前工作、负责事务等,并结合本人对跆拳道运动发展的贡献、影响及取得的成就,选取重点进行人物定义(例:XXX自获奖退役/经商/执教/进军影视界……后,更是运用自身知名度/经济实力/专业实力/社会影响力……为培养跆拳道精英人才、促进该项运动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)。
中间部分围绕本人在求学、从业、成就、人生格言或信条等方面进行描述,以过往事件重点体现人物情感、追求、精神及对所在区市、省乃至全国跆拳道行业的影响和贡献,突出人物特质。
结尾围绕本人现状进行描述,并适当写出未来规划和愿景。
4、投稿邮箱:
478018160@qq.com,注明:风云人物志投稿+姓名
注意:文字内容中提及的本人所有已获奖项和实质性成就(省级或国家级协会、市级或以上体育部门授予证书、称号等),均需提供获奖证书、奖状等证明材料高清图片(建议扫描),会同其他素材一并压缩打包发至邮箱。

 

钟良全
申请加入 风云人物评分:

“老钟叔”的国服梦

“钟叔”,熟悉钟良全的人都会这样亲切地称呼他,而初次近距离和他接触的我也跟着套起了近乎。

“老了老了,老了就是老钟叔了”,钟良全带着他标志性的笑容回应我道,我不以为意,因为以钟叔的年龄和资历,确实可以这样调侃自己。

说起钟良全,大家不约而同地找到了共鸣点——“他到哪都是穿国服。”“不管去什么场合都是那一身China。”

自2009年起代表国家品势队征战,2012年起执教国家品势队,钟良全披上“国服”至今已经是第八个年头。似乎只要聊到他,国服就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,而他本身,对国服也有着深深的挥之不去的情结。

018A8261---副本

“武侠梦让我结识了咏春和跆拳道。我1969年出生在广州,1982年上映的《少林寺》燃起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武侠梦。”

“技校毕业后,我在佛山遇到了我的咏春拳师父伦佳,在深圳遇到我的跆拳道师傅余国森。”

我的永春师父从一九四几年跟随叶问学习,我跟他学习的时候他已经60多岁了,学费每个月50块钱,有就交,没有也没关系。

我接触咏春不到10天左右,去深圳实习时从报纸上看到跆拳道招生就报名了。当时也不懂什么是跆拳道,只要是武术就去练。

跆拳道师父是从台湾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的余国森,时任香港皇家警察跆拳道总教练。

“1993年我的工资是每月600块,当时跆拳道学费每个月80块,除了跆拳道和每月300块的生活费,我没有其他的花销。当时国家还没有特别重视这个项目,我也没有什么训练目标,也就是想比别人练的好一点而已。

8

“广东1997年开始才有省队,我正儿八经就没有进过竞技队,但我特别羡慕能入选国家队的人,我也想穿这一身国服去打比赛!”

1994年在昆明举办的第一次全国跆拳道大赛,我没有被选上队员。那个时候除了广东、昆明、延边以外,其他地方都没有跆拳道队,都是代表道馆过去参加,那次比赛之后国家组建了集训队,接着在河北举办了第一次的裁判员培训班。

1996年金华锦标赛,我还是没被选上,上面嫌我27岁年纪大。同年我去参加天津举办的首届教练员培训班,讲师是功夫明星谭道良,左右腿都可以一字踢,他对我们说:“你们回去要像种子一样散布在全国”,这句话在当时完全点燃了我。

培训班结束后我从天津回到佛山,师兄们都特招去了体院,那时候体院入学要交3万块赞助费,我没有那么多,就留下来帮师傅打理道馆,没有固定工资,有没有补贴全看师父,完全出于热爱。当时在单位太自由了,做完一盘25米的光纤需要一个半小时,设置好了电脑之后,我就开始练咏春和跆拳道。

我当时周二、周四晚上去带跆拳道课,剩下几个晚上就练咏春,白天上午练咏春下午练跆拳道,也没什么特技,身体素质好的就练练三前踢什么的。那时候我们都在体育馆外面的操场上或者光脚在水泥地上练,不像现在这样还有道鞋。

“1999年8月26号,时间记得很清楚,单位效益不好,我下岗了。感觉自己练了这么多年,做这一行应该可以养活自己吧。但在师父旁边开道馆道义上过不去,所以我就去了成都。”

他们都说我是追女孩追到成都的。

我爱人是沈阳人,当时我和她在广东省队一起训练。1996年全国各省队、体院成立跆拳道队,全国赛各个级别前8名全部都被招走了,她就过去了四川省队当教练。

有一次她脚受伤了,我就过去看她,追女孩子呗。到了之后我发现成都只有一家道馆,我觉得在成都开道馆可以,因为在广东任何一个地方开道馆我都觉得对不起师父。当时我爱人上学很贵,每年要1万块的学费,我说要不就开个班,赚学费也补贴一下生活。然后我也没有做市场调查,满腔热情就去了成都,在西南交通大学食堂二楼西南角活动区租了场地,每个月交400元租金,每周用2次,记得当时有20多个学生。

当时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跆拳道,还有人问这是不是法轮功,直到2000年奥运会陈中拿了金牌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跆拳道,状况才变得好起来。从西南交通大学到以后的四川师范大学、四川理工大学、西华大学,通过教学我见证了四川高校的跆拳道发展。

那时候我几乎放弃练习咏春拳了,为了生活,我天天奔波去教课。一个地方每周只能教2次,白天很清闲没事做,下午就赶车去教课,有的地方交通不发达要转好几趟车。”

111

“自己一直有个梦,就是我要穿上国家队队服代表国家出战,2007年我通过考核进入了中国国家品势队,参加了第二届跆拳道品势世锦赛!”

一开始我们练竞技的对品势都不太感冒。

2006年第一次广州大众赛,我还是专注参加竞技比赛,只在看台上观看了品势比赛,比赛之后组建了第一届国家品势队,我当时也没有留意这个事情。

2007年北京什刹海组织的越段考试中,国家品势队打品势给我们看,那时候我惊讶,原来品势还能打出这种味道来。他们的水平比我们高很多,我就想品势练成这样还可以入选国家队,那我得好好练练,因为我发觉我只是动作不规范,但是发力好像还可以,所以等看看2007年还有没有机会。后来中国跆拳道协会在北京举办了一次培训选拔,当时全国去了200多人,选了22个人,我被选上了。

我从2007年开始一共参加了4届跆拳道品势世锦赛,2012年开始执教中国跆拳道品势国家队。那时候我唯一的梦想就是“穿上国家队队服代表国家出战,但上场必须得要对得起国家,对自己的努力要有交代!”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,所以再苦再累我都能坚持。

2011年我们集训了4个月,那年我41岁,每天练到全身都痛,晚上迷迷糊糊睡3个小时,但共同梦想让我和队友们坚持了下来。

2011年跆拳道品势世锦赛在海参崴落幕,中国品势队斩获一银一铜,在单项上实现了新的突破。钟良全、陈一跃和李卫东以8.18分的分数获得男子壮年组银牌,落后冠军中华台北队0.02分。三位年过四旬的老将,在国旗升起的那一刻红了眼眶。

222222222222

这就是钟叔的国服梦,在筑梦圆梦的历程中,凸显的是一代跆拳道人的风骨。在采访最后我又向钟叔提问了几个问题:

Q:从业经历中有没有遗憾和艰难选择的时候?

钟:练竞技的时候感觉心里总是有个坎过不去,当时训练的方式方法有问题,但是没人给你指出来,后来慢慢调整过来的时候自己已经不打比赛了,所以有些遗憾。要说艰难的选择,事业与梦想sssssssssssssssssss有舍有得,之前想进专业队,但最后没有如愿,但大众品势这一块又重新给了我机会,好在我爱人支持我的梦想,她大学毕业,省队退下来后在家带孩子,暑假我去国家队集训都是她照看道馆,所以到现在功劳最大的是我的爱人。

Q:对跆拳道钻研多年,有什么样的心得和感悟?

钟:中国的品势处在摸索阶段时期一直跟着韩国的变化走,从2011年开始有了点醒悟,功夫应该是相通的,我自己研究了这么多年咏春拳,也有一些心得。打完世锦赛回来,就开始整理自己的训练体系,和其他教练经常在一起聊天,发现有很多东西也有共通。

跆拳道世锦赛有它的竞赛规则,但本质上品势还是一种格斗体系,它的发力原理和攻防原理还是在的,只要沿着这些原理去训练就好办了,所以我们回来之后就在整理这些东西,并且拿来去训练学生,结果发现真的有效,并不是韩国说怎么练我们就要怎么练,我们要有中国人自己的特点,把中国的跆拳道做出来。

Q:国家队教练的身份给您的道馆带来什么变化?

钟:国家队教练这个名份肯定给道馆带来了收益,但是我和爱人都不善于经商。你让我研究技术,我能从天亮讲到天黑,但是让我讲赚钱我就不行了。现在名气给到我了,但我真的不会经营,还是做一个踏踏实实的教练最适合我!

Q:个人的愿景和对行业的展望是什么?

钟:我不属于技术最高层次的人群,我还没到那个层次。我的性格决定我不太愿意去教小孩子,所以我可能会找一帮大点的孩子去培养,这是我的缺点,这个不要学我。现在品势也进入了亚运会,我很希望我带的孩子可以拿到世界冠军,当然从小培养是最好的。这个行业目前不规范,希望中国跆拳道协会可以更好的发展和规范大众跆拳道市场。

采访过后,我和钟老师互留了微信,约定再补充访谈内容。那时候,我才发现微信里的昵称竟然就是“老钟叔”。一瞬间,“老”字的分量变得厚重起来:钟叔的老不在于年龄,在于阅历,在于沉淀,在于他对这个行业的专注与付出。自此,“老”在我的心中已经有了更深刻的象征,它成为了行业里的一种印记和符号。通过钟叔的“老”,我们见证了一代跆拳道人的热情与努力,也正是这一代跆拳道人的“老”,筑就了中国大众跆拳道发展的基石。(文/陈龙)

后台未开启评论功能
关闭